中国中央数字电视《社会与法》栏目黑龙江讯(作者 王黎明) 二十多年前,单位组织优秀公务员到黄山疗养,一周的时光,黄山云海的壮阔与臭鳜鱼、豆腐的独特风味,成了我记忆里关于安徽鲜明的印记。
这个周末,我独自搭乘高铁前往合肥。列车疾驰,手捧一杯清香的毛峰,努力搜罗着脑海中关于安徽的片段——除了印象中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源远流长的徽商文化,还有日日相伴的徽砚与宣纸,就连每天唱的京剧,也源自“徽班进京”。再往深处想,便只剩下淝水之战、皖南事变这些历史名词。不是安徽低调,是我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实在浅薄。

古人说“他乡遇故知”是人生喜事。这个冬日,气温宜人,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与大学同窗、昔日同事重逢,喜悦自不必说。更意外的是,还有“预知”地偶遇了来自黑大的两位校友老师、从哈尔滨调任合肥的老乡,以及几位北京、广东、福建的新朋友。我们畅谈、小酌,在“将进酒”、与“请出牌”之中,体验文化、美食、研学游历,度假休闲,气氛温暖而欢快。

此行的最大收获,是参观了安徽省名人馆与渡江战役纪念馆。从老子、庄子到张良、华佗,从包拯、朱熹到陈独秀、胡适,再到邓稼先、赵朴初……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如星辰般照亮江淮大地。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令我驻足沉思,敬意油然而生。更令我感叹的是,这片土地还走出了刘邦、朱元璋这样的“布衣天子”,也孕育了徽班进京的文化壮举——安徽人骨子里那份“敢想敢拼敢创新”的精神,原来早有渊源。

走出名人馆,对面就是造型如战舰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仿佛从历史名人身上汲取了力量,我步履不停,兴致勃勃地向前走去。



清晨漫步公园,午间穿行街巷,傍晚在巢湖边目送夕阳西沉……一帧帧画面,如诗如画,深印心底。安徽,位于安庆与徽州之间,因皖水、皖山得名,长江与淮河将其天然划分为皖南、皖中与皖北,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而省会合肥,古称庐州,东淝河南淝河在此交汇,不仅地名有趣——小时候猜的“两个胖子”的谜语至今难忘,更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很多人以为古人写安徽的诗文不多,此行才知不然。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宣城,“桃花潭水深千尺”咏泾县;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滁州;姜夔笔下“西风门巷柳萧萧”勾勒出合肥秋景;汤显祖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更是道尽对黄山的魂牵梦萦。


如今,安徽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匹“黑马”,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突破五万亿元。这个人口逾六千万的中部大省,正以“上进生进了重点班”的势头,闯出一片新天地。

从书韵琴声的汉风皖中,回到潮涌钱塘的宋韵杭城,心中满是对山河壮美的赞叹。还没到家,就已开始计划:下次,一定要带外孙女再来安徽,慢慢走、细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