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普法教育的指示精神 ! 数字化经济的浪潮已经悄然到来!让我们共同迎接数字化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
电话: 网址: www.zzlshyfl.com www. CGTVshyf.com www.CDTVshyf.com 监督电话: 18601087810 邮箱: cctvfz@126.com 证件查询

​付同喜和他的《中原传统农耕文明》

时间:2025-04-02 阅读:6630 来源:

分享到:

付同喜和他的《中原传统农耕文

                 

 

中国数字电视《社会与法》栏目河南鹤壁讯:(孙建新 周鸣祥 王越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相当长的国度。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淇县退休干部付同喜历经10年,创办淇县朝歌博物馆,珍藏了他历时40年收集的3800多件中原农耕传统农具,收集整理了《中原农耕谜语大观》,出版了《中原农耕与二十四节气》,并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创作出版《中原传统农耕文明》一书,留住了中原农耕文化的根,使其成为用历史和实物照亮现实的一把钥匙。近日,付同喜同志的《中原传统农耕文明》一书将参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我们共同期待这一优秀成果胜出。

 《中原传统农耕文明》刚一出版就好评如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文化价值独特

中原地区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缩影。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原农耕工具由木石发展到青铜、铁制,由掘挖、脱粒再到耕种、中耕、灌溉、管理、收获,由简单笨重到轻便多元,由单纯依赖人工到借助畜力、水力、电力等,承载着中国农耕生产技艺发展的历史。而正是在这个历史演变进程中创造并逐渐丰富了中原传统农耕文明的内涵。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了中原地区传统农耕时代生产生活境况,为中原农耕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其农耕时代寻常百姓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以及居住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原农耕文化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容涵盖全面

全书分为概述、中原农耕与时令农具、中原农耕与日常生活用具、中原农耕与农事农话、中原农耕与传说典故五个章节,共20.5万字,内容丰富。且书中配有近300幅实物照片,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实物展示,全面展现了传统农耕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原农耕文化。比如在概述里面,作者从传统农耕工具的变迁,劳动工具的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优秀品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和见地。再比如在中原农耕与时令农具一章里,作者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部分进行了详实的介绍,而这些都是传统农耕的重要部分,如果不给予挖掘整理,将会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造成永久的遗憾。

三、作者影响有力

付同喜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信摄影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谜语艺术家,先后荣获河南省百姓学习之星、河南省优秀“新时代宣讲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他多年专注于农耕文化领域,自费创建淇县朝歌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众多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物件,并积极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贡献值得肯定。他的朝歌博物馆被列为淇县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鹤壁市优秀社科普及基地、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南省“省级百姓宣讲示范点”。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研学团队到此参观、学习。

四、社会意义深远

《中原传统农耕文明》一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后人了解和铭记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书中所记载的农耕技术、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借鉴。通过阅读此书,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此外,书中所蕴含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精神价值,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秉持这些优秀品质,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目前,河南日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众号、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公众号、鹤壁日报、淇河晨报等媒体已报道此事。国家、省、市、县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大学等近20所大学已收藏该书。

五、专家广泛赞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大学中原神话研究院院长程健君先生在为该书所作的前言中写道:“中原传统农耕文明”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已深深刻画在每一位中原人的骨子里。如何留住传统、留住记忆、留住民族的根脉,也是当下的社会命题。付同喜先生所著《中原传统农耕文明》一书以文图并茂,辅以民间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的形式对淇县及周边地区的农耕文化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是鹤壁乃至豫北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和精神文化的恒久记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伟和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评价该书:付先生这本书把几千件即将失去现实作用的农耕器具结合二十四节气,通过图文示范,展示出曾经的农耕生活模式,其中穿插着淇县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历史名城的典故传说,图文并茂、情趣横生!对于第一代进城的人是一种乡愁,对于第二代进城的人则是一种根基和原点,让他们无论走多远都可以把根留住。

上海同济大学杨秋华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赞道:付同喜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历经多年精心编撰的《中原传统农耕文明》一书,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入手,述说了中原传统农耕用具的历史变迁,介绍了中原春夏秋冬四季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使用中的农事农话、传说典故等。该书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中原农耕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人们充分领略朝歌农耕文化历史的厚重。


责任编辑:冯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