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阅读:121023 来源:中国数字电视《社会与法》栏目新闻采编中心
中国数字电视《社会与法》栏目山西讯:
因为有爱
2019年10月23日,风清云淡,阳光明媚。金色的大地秋高气爽,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这天,崔春震奉调担任屯留区李高中心学校校长兼东李高寄宿制学校校长。
走进校园,翠柏森森,旱柳依依,玉兰挺秀,错落有致的假山点缀其间犹如一幅水墨画;淡黄色的教学楼掩映在绿树丛中,祥静肃穆又和谐自然,顿时让他心旷神怡,崔春震由衷感慨:多美的学校啊,这就是我施展抱负的地方。我一定会让她更美!
来此之前,崔春震是常村矿小学的副校长,以前因为有企业做后盾,学校有很好的教学基础。再加上学生大部分为职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只是以教学管理为主,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好教学质量。而现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几百名小学生的日常起居、一日三餐等庞杂的后勤管理工作。这对于从教二十多年,一直在企业学校工作的崔春震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
再看学校的情况。李高寄宿制学校是2017年由几个村小学合并而成的,两年多来,由于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可行的寄宿制办学经验;教学与管理没有形成体系,教师之间的磨合力差,配合不够默契,影响教学衔接;仅有的电子教学资源因缺乏技术人员,未能很好整合,教师还处在纸上备课,黑板写字的初级状态。更麻烦的是,教师队伍情绪不稳,年龄大的混日子等退休,年轻教师觉得没奔头,一门心思想着到条件好的学校去任教。种种原因造成的只有一个后果:学校管理无序,教学质量低下。
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农村教育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随着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农村孩子不愿意就读村镇小学,适龄儿童大量涌入县城,导致教学资源极不平衡的怪圈。上任初始,崔春震和老师们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生源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仅他来此之前的2017年至2019年三个学年,古城、北宋、王公庄、东六余、东鸣水、西六余、李坊、司徒、古城沟九个教学点,幼儿园流失儿童达539名,小学流失生源有244名之多。
经过分析,崔春震认为:学生流失原因,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人口进城打工买房安家,众多适龄儿童入城就学,造成农村小学生源锐减,这是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但农村师资力量严重薄弱,课程开设不齐,无法满足老百姓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学条件相对简陋,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制约着教学点的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低,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缺乏对家长的吸引力;教师待遇偏低,精神压力大,工作负担重,无法留住好的教师却是农村教育的硬伤。农村孩子学前教育、1-3年级的基础启蒙教育是在教学点接受的,而1-3年级这一时期正是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形成思维方式、奠定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农村教育发展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点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教学点高质量的教育,就不可能有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村教育质量。
作为一名在教学和管理都颇有建树的小学校长,崔春震遇到了新的难题。在他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普通教师到班主任,从业务骨干到年级组长,从辅导员到副校长,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心怀敬畏,兢兢业业,由生疏到适应再到得心应手,无不渗透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书育人的责任,对莘莘学子的关爱。他的工作过程,就是对教育工作思考与探索的过程,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刊登在国家权威杂志,屡获奖项:他对待学生如同己出,循循善诱耐心细致,既有父母般的关爱,又有严师的教诲,有多名学生入选省市乃至全国百佳少年。因此,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标兵、优秀校长……荣誉的背后,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是爱岗敬业的行为体现,是潜心钻研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面对新的课题,崔春震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迎难而上踔厉化解。对于奋斗者来说,越是困难和挑战,越能激发斗志,越能鼓足勇气。因为有爱,为其发奋;因为有爱,矢志不移。
那么,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校的教学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呢?崔春震静心思考,一所农村学校要想高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找到了根,再加上肥沃的土壤,并给予浇水、施肥、防虫、修枝、剪叶,“乡村学校”这棵大树的生命才会旺盛长久。
崔春震也深知,一所好学校不只是华丽砖瓦的堆砌,不只是设施设备的高端完备,不只是色彩的绚丽夺目,不只是学生生命的简单容纳,而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个有品位的学校,并且学校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体系,有一个永远助推教学质量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管理体系。也就是说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灵魂的学校,这个灵魂就是全体师生的精气神,就是指引学校未来发展的明灯,就是规范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准绳,是提纲挈领学校工作的标尺。
这一认知,是他安排和部署学校工作的基础,也是带领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的基点,基于这一认知,崔春震提出了“以‘礼’立校,高标前行”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他将遵循这一理念,埋头潜心,发力前行。
李高——礼高
上任伊始,崔春震在深入调研和了解了学校现状之后,制定出了《任期五年工作目标》。
总目标:打造“明礼、守礼、行礼,学生高效率学习、学校高质量发展、师生高品位生活”的“礼高”文化,办有农村特色、学校特点的乡镇一流标杆学校。
总思路:文化引领,制度保障,创新发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实施策略:爱·心·力
通过“爱”的教育,让师生具备“心”,从而达到“力”的目的。
比如:师生爱,生生爱→感激心,善心→团结力,奋进力
爱祖国、爱父母→感恩心,真诚心→学习的动力
爱劳动、爱自然→耐心,细心→劳动力,观察力
这是《任期目标》开头的段落。其中“总目标”包含着“礼行天下,高标发展”的办学理念,简称“礼高”,这是崔春震根据校名和当地历史的渊源,结合乡村教育发展要求提出的,巧妙运用了校名“李高”的谐音,一字之差,蕴意深远。这个目标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把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作为引领,再以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从而改观学校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实施策略上,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条条框框,而是用了“爱·心·力”三个字,“通过‘爱’的教育,让师生具备‘心’,从而达到‘力’的目的。”用字简单却用心良苦:教育要有“爱”,教学须用‘心’,既体现了教育的温度,又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切围绕提高学生的本领和能力教书育人。
但是,崔春震对于“爱·心·力”,还有他特殊的表述:要体现人本教育,打造生命课堂;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揠苗助长;要以蜗牛散步的心态去对待教育,要以慢工出细活的策略投身教育;要注重过程,不看重结果;要营造勤奋学习、健康全面成长的氛围;要树立榜样,激发动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不是冷冰冰的说教,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宗教式的教化,要用爱感染爱、体悟爱;要用心滋养心、激励心;要用生命推动生命,用情感激发情感,从而提高各种能力,最终提升师生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以“礼”为基,以“爱”为翼,以“真”立世,以“高”求新。
关于“礼”,崔春震认为,德之显则为礼,以礼引人、以礼励人、以礼化人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有效措施,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多次对老师们讲,礼之本为人,礼之质则为敬。礼的实质是敬畏之心,爱敬之情。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敬之心本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切德行的本源。对于一个人来讲,礼是行走世间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是构建和谐友好氛围的“发动机”,是实现爱敬之情的“粘合剂”,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素养。礼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所谓“礼者,天地之序”;而“礼之用”的目的则在于“和为贵”,致其中和,则为乐,所谓“乐者,天地之和”。 礼是做人的根本,即使人生失意,也要时刻保持做人的礼节,最终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们应该从中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扎下根去,共图民族复兴。
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循循善诱,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学校,营造一种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构建一方以“礼”为“高”生动活泼的欢乐校园,让师生为师先有爱,为学皆知礼,教书先育人,成长须行礼。
通过解读和宣传“礼高”文化,通过与老师谈心,关心和了解老师的思想状态、生活状况,解决老师的具体困难,也更是通过包括他在内的校领导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老师们逐渐从思想上认同了“礼高”文化,情感上接受了“礼高”文化,并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形成了人人不求名利讲奉献、个个沉下心来搞教育的正向、正气、正能量。
随之,崔春震又进一步整合师生言行,把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聚焦到“礼”上,实现高效率学习,高质量发展和高品位生活。用他自己诗人的行文方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分别表述了教师之礼、学习之礼、课堂之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就寝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等12项行为应尊崇的礼节,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入心入脑。因为在崔春震看来,“明礼、守礼、行礼”不只是写在纸上、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明礼:即知礼懂礼,懂得在各个场合、各种行为中的规范;守礼:即遵守礼仪礼节,不但知道什么是礼,还要遵守礼节礼仪,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礼:就是知礼而行,要做到慎独,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根植于生命的本能。达到行礼的境界就成了真正的“人”,过上了高品位的生活。学生行礼就是高效率的学习,师生行礼就是高质量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整合,打造“礼高”课程体系,进一步把办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礼高”文化为核心,把语文课听说读写的功能、数学课数字计算的功能、音乐课歌唱谱曲的功能、体育课运动锻炼的功能、美术课绘画审美的功能整合起来,形成多功能一起发力的课程。2020年1月5日天降瑞雪,大地白茫茫素净得如同孩子们的心灵,崔春震提议全校停止课堂教学,让所有学生走出去体验大自然赐予的独特景色,开展一次以“雪”为主题的课程实践活动。这次堆雪创意大赛,整合了语文课、劳动技能课、美术课、思想品德课等学科,是一次开展主题大单元课程的有效尝试。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雪地里嬉戏追逐,争相献计各显创意,提高了劳动技能,锻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创新思维,进行了美术创作,并把过程写成文章,丰富了写作素材,冲淡了写作难度,提高了写作能力,一举多得,收效出乎意料,师生无不叫好。类似活动并不鲜见,初春玉兰绽放,学校有“玉兰节”、秋季玉米丰收,学校有“玉米节”,辣椒采摘时节,学校又组织“辣椒节”活动,孩子们欢天喜地,一同走进田野,参加劳动,感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和造物的神奇奥妙;用文学创作、美术手工抒发情感;自编自导节目,师生同台演出,载歌载舞,深情朗诵自己的作品。
文化的打造不只是理念的提出,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落地。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行动,崔春震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在“礼高”文化引领下的特有课堂,给予了师生们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体验,也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享受了不一样的喜悦,展现了不一样的精神风采。
绽放生命
以爱发力,用心感悟,收获能力。这是学校落实教学理念的基本措施。其核心内容就是坚持“让生命看得见的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这几乎成为了崔春震的口头禅。
崔春震说:“教育要结合生命,要让生命看得见。每个生命只有被看见,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一个发光体,把这种光源充分体现出来,才能感到被认同和尊重,激发其潜在能量。要想学生发光,老师首先须有光亮,要让老师发光,校长自身要有光和热。有温度,有热度的学校,才能培育出人才,才能使学生关爱,教师友爱,才能对学校热爱。”他提出全力打造“三三生命融课堂”的课堂改革目标,第一个“三”是指课堂流程: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课后研习单;第二个“三”是指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第三个“三”就是教学理念:爱·心·力,即用爱滋养爱,用心体悟心,提高各种能力,最终提升师生的生命力。
案头之余,崔春震总喜欢在校园里走走,边走边看,边看边想。他不仅热爱教育喜爱教学,对诗歌的爱好也十分执着,大量的诗歌作品见诸于报刊杂志各大网络平台,并有各类奖项,在圈内小有名气。校长的职责和诗人的情怀,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崔春震的脑海里发生了碰撞,激起生命的火花。校园如此美丽,教师激情涌动,学生天真烂漫,生命中有许多的憧憬,却为“诗和远方”所误导,其实“远方”就在眼前,诗意就在校园。校门之内,左边有樱花,右边是桃树;立德楼前,翠柏矗立,整齐威严;图书馆外,风吹柳拂;玉兰树下,假山环水;虬枝合欢,含情相对……这样的景色,本就诗情画意十足,何不再赋予其更有诗意的名称?于是,崔校长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般苦思冥想,命名了桃李迎宾、双屏开翠、礼高大道、文昌笔搁、足下生辉、柳韵书香、玉兰苑榭、龙凤呈祥八大体现“礼高文化”的景点。置身于这样如诗如画般的校园之内,师生们心里的惬意溢于言表,有的写诗有的作画,有的柳树下读书,有的在玉兰前留影,有的在合欢树前放歌。四年级某班有一个学生,是撤点并校后第一批的学生,到校之后经常逃课,老师劝导无效,家长上午送来下午又没了踪影,学校和家长都没办法,一度求助于警察寻找。崔春震曾跟她谈过话,问她为啥总在逃课,她回答说在学校没意思,待不住。崔春震想,这是个例呢,还是在学生中普遍的情绪呢?要想留住孩子的身,先得留住他们的心。要让孩子们既感到学校有温暖,还要让他们觉得在学校“有意思”。几周后的一个周末,崔春震意外发现了这名同学坐在柳树下读书,就走过去问她:“今天不是周末吗?你怎么没回家?”她说:“在家没意思,还是来学校好。”第二天崔校长向她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已经好久不逃课了,而且星期天也不想在家,现在是偷偷往学校跑。这个孩子本来就不笨,学习成绩也上去了。2022年这位同学到区六中去读初中,星期天回来还要到学校转转看看,崔春震再次遇见,问她为什么?她说:“学校的景色好,学校的老师很好,我们的校长也好。我在学校常常梦见在咱们的校园里读书、活动呢。”孩子的一席话,使崔校长内心顿时释然,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也许这个孩子只是特例,但通过孩子们尚显稚嫩的文学作品,通过他们略微笨拙的绘画,可以看出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是发自内心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才,“让生命看得见的教育”之初心恰是让学生心中有爱,爱的传递生生不息,爱的种子撒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世界将充满爱。
几年来,东李高寄宿制学校通过探索努力,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崔春震总结为“123456789”模式。即“ 一心,二翼,三保障,四服务,五课程,六走进(近),七仪式,八特色,九个活动月”。
“一心”就是以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两翼”指的是教学和政教、教师和学生。教学和政教是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要抓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秩序;要抓好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模式化,用了一学年时间,集中优质资源,集体备好一至六年级的教材教案,形成模板,重复使用,代课教师每节课在教案后面写出教后记,为后面的老师取长补短,借鉴使用;政教工作规范化,制定班主任考核细则,实行文明班级考核评比,在校园内公示,每月根据得分颁发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并与期末班主任津贴挂钩;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成长档案袋”,记载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每天完成的作品,努力得来的荣誉,记录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三保障”是指通过对门卫、食堂、宿舍的精细化管理,给全校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保持愉悦幸福的精神状态。
“四服务”是指周末和假期的课后服务,包括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服务自然。对学生开放“周末影院”,观摩并写观后感,组织国学诵读、阅读与写作、英语情景剧、音体美社团活动和“读书时间”等;面向家长开办“礼高大讲堂”,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文化名人、学者、有专长人士和专业技能人才等为家长讲课,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家教能力,倡导家长注重家风建设,优化孩子健康成长环境;面向社会在周末由各村学生结成“美丽乡村我践行”活动小组,和村委会联系,到五保户、军烈属、困难户、孤寡老人等进行打扫卫生、教识字、教智能机的操作、讲故事、讲学校学的知识等多种活动,让他们感受孩子的纯真与可爱,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进名胜古迹、煤矿、蔬菜大棚、垃圾处理厂等实践基地,感受自然之美,劳动之美,认识环保的重要,增强环保意识。
“五课程”即结合教学研发作文教学序列课程《经典读写》,英语情景剧《走向国际》,课堂五分钟故事《听有所获》,《身边的名人》,五六年级学生编纂的《我的家谱》。
“六走进(近)”:领导走近师生,情感共鸣,语言共通;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家庭、思想、学习情况,威而亲,严而爱;书籍走进教室;读书走进生活;温馨走进校园(校园文化、团队建设);音乐走进心田,餐厅就餐时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起床时有激昂的号子,休息时有舒缓的催眠曲,让音乐充满校园,润泽师生心田。
“七仪式”:开学仪式,每周的升旗仪式,每月的文明班级流动红旗颁发仪式,每年的少先队入队仪式以及不定时的活动举办仪式和荣誉颁发仪式、毕业仪式。
“八特色”:足球、腰鼓、啦啦操、阅读考级、校刊、教师每日一得、一二年级写话三四年级日记、写字(书法)教学。
“九个活动月”,一学年中的九个月,每月一个主题。三月“学雷锋 见行动”文明礼貌月;四月,“缅怀先烈 争做好少年”忆苦思甜月;五月,“展风采 强素质”校园文化艺术节;六月,“练翅膀 翱天际”毕业季;九月,“师恩重 父母情 庆丰收 重阳日”感恩教育月;十月,“祖国在我心中”爱国教育月;十一月,“牢记安全,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月;十二月,“遵纪守法我能行”法治宣传月;一月,“希望与梦想”辞旧迎新月。
老师的生命被看见,工作积极性得以极大的提高,潜能得到了最佳发挥。得过且过的开始追求教学质量,讲条件讲待遇的开始默默奉献乐于助人,老师们主动学习、钻研课改、加班加点地工作、学习,形成了一支和谐友爱、团结奋进,充满生命力的教师团队;学生的生命被看见了,感受到的是老师的真爱和用心,开始喜欢上老师了,喜欢上了课堂,自己也变得阳光起来,上课踊跃举手回答,课后主动合作学习,激烈讨论,满满的学习氛围。校园里孩子们主动捡拾废纸,维护学校温馨的环境,见了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师生关系欢快融洽,孩子们笑容如花,老师们关爱有加,学校俨然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师生高品味的生活就在眼前。家长的生命被看见了,对学校发自内心的赞美,对老师报以尊敬,对教育工作积极支持配合。毕业典礼上家长代表诚恳的发言,真挚的感谢,会场上热烈的掌声都在说明,践行“礼高”文化正当其时,必须让礼高文化在李高绽放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好风借力
“生命教育”的理念,像一股清风,吹进校园,吹进课堂,吹进李高小学老师们的脑海,吹进孩子们的心田。缕缕清风犹如暖流,滋润着孩子们童真善良的天性,滋长出爱的禾苗。
崔春震初到李高时就在心中绘下的图景,正一步步呈现,“礼高”特色校园业已初见规模,建设平安校园、书香校园、诗词校园、绿色校园、阳光校园设想已经变为现实。
平安校园,在崔春震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始终把保障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尊重生命首先是保证安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还处懵懂阶段,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尤为重要。没有安全作为保障,教育工作的一切成效都将大打折扣,甚至是徒劳无功。在抓好日常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楼前操场上粘贴交通安全标识,让学生在做课间操时熟悉安全标识,提高安全意识。
书香校园,全天候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在校园多方位设置小书箱,书籍触手可得,学生喜欢上了读书,校园书声朗朗;老师爱上了阅读,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随时记录读书所得;书籍走进教室,孩子们课余时间捧读着经典,深爱国学;读书走进生活,宿舍里,食堂外,孩子们专注阅读,或沉思或微笑或皱眉,沉浸在书的海洋。读书声响彻学校,书香溢满校园。
诗词校园:坚持每日一诗(词)展示活动,带动了老师们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了诗词创作和交流的氛围,校园内每个景点都赋予诗词文化,全部校园诗都是出至礼高老师之手,师生来到学校就像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的花园、绿意盎然的公园,抬头有诗,诗中有画;移步有景,景含诗情。诗词与景观齐美,写作共朗诵并飞。
绿色校园:建设植物园,既是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又可以美化教室和校园,还可以用花的生命滋养师生的生命。近期,已将闲置的锅炉房经过改造,正在筹建“百草堂”,建成之后,学校又多了一处集花卉与草药于一园的景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愫,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生命的自觉性。
阳光校园:学校管理阳光化,校务公开纳谏从善;学生食堂阳光进货、阳光操作、阳光营养、阳光食谱、阳光收费;通过生命教育和社团课程让学生心态阳光、动作阳光。
学校五育并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以爱国为核心,通过多种活动各种仪式,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文明力行的新时代接班人;智育是通过“五个一”的形式,即语文每日一诵、英语每日一句、数学每日一练、学生每日一记,老师每日一得,增强学科教学效果;体育以足球特色为抓手,在日常训练中锻炼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足球特长;劳动教育在通过“乡村记忆乡土情”农具展提高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的基础上,打造校内校外两个劳动实践基地,定期不定期组织劳动,每学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培养动手能力。并把宿舍,餐厅,教室作为三个日常劳动场所,让学生自主整理内务、清理餐桌餐具、清洁教室卫生,培养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美育主要是通过环境美的熏陶、艺术美的欣赏,再教以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创作手工和书画作品,描绘美好环境,歌颂美好事物,培育美好心灵,追求美好生活。
学校每年举办“玉兰节”,“辣椒节”和“玉米节”。玉兰花是东李高学校的校花,开在春意盎然的四月,芳香浓郁、俊朗飘逸,花蕾形如毛笔,寓意文笔飞扬,符合“礼高文化”。玉兰时节同学们写玉兰,画玉兰,唱玉兰,算玉兰,护玉兰,提炼“不惧严寒、昂扬向上、乐观豁达”的玉兰精神;辣椒五月成熟,是李高特色经济作物。辣椒节时学生们走进大棚了解辣椒、观赏辣椒、采摘辣椒,师生同力创作歌唱辣椒的歌曲,进行采摘接力赛,计算辣椒产量,进而提炼出“空杯心态、气概豪迈”的辣椒精神;玉米在李高种植历史悠久,成为李高优质的农产品。玉米节,学生们用玉米粒、玉米胡、玉米杆、玉米叶等做成手工艺品,掰玉米、剥玉米,画玉米、写玉米,赞美玉米“团结有序,凝聚力强”的玉米精神。展览厅内,同学们的手工制作琳琅满目各有创意;校刊《礼高》,师生诗文作品同刊展现文采飞扬。处处彰显着礼高特色文化,体现着东李高学校素质教育的收获。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仅2019年今的短短三年间,就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青春健康沟通精品课堂实践基地,全国学雷锋示范基地;山西省少先队优秀中队;2018-2019年度被授予长治市文明校园;连续两年荣获中共长治市屯留区委颁发的“先进单位”奖。
东李高寄宿制小学被列为屯留区诗词教育基地,充分肯定了诗词校园的特色教育;被长治市计生委确定为长治市青春健康教育基地, 每年都派专家到校对六年级孩子进行青春健康教育;在屯留区组织的各项赛事中,李高学校多次荣获奖项;足球比赛在屯留区十多个乡镇学校中频创佳绩……
李高的发展,离不开崔春震的匠心独运,久萦在脑的苦心旨意,终于展示与众。但他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他的词典里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一个有抱负的教育工作者,永远在潜心耕耘,永远是诲人不倦。这是初心使命使然,更是职责担当使然。
不负韶华
一个立意高远的办学理念,引领一个学校高效发展,一位有灵魂的校长,塑造出一支活力四射的教师队伍,一支有爱心的教师团队,才是建造“礼高文化”,推动有生命力教学的中坚。
崔春震从担任校长的那一天起,就把抓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实现学校工作突破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有效的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激发每个个体的潜能,进而建设一支充满激情和奋发有为的教师队伍,是作为一校之长必须面对也必须破解的难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得让老师明白学校的发展方向,借助教师例会、周末教师沙龙等平台与老师们亲切交流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老师们一起畅想李高的未来,点燃老师思想的火花,激发老师的教育热情,拉近与老师之间心灵的距离,调动起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感觉到发展学校就是发展自己,学校的生命就是教师团体的生命。他深谙有温度的教育先得有温度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做他们坚实的后盾,为教师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让教师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有一位新教师刚接任三年级班主任时,有一位家长因为一件小事找到学校,态度蛮横,讲话没理抢占三分,让这名新教师一时无所适从。崔校长及时出面沟通,并主动扛起责任,使这位家长无言以对。随后崔校长又鼓励新教师大胆工作,不要有后顾之忧,经验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工作方法也是在摸索中掌握的。学校有一名女教师家在高平,离家太远,孩子又小,工作家庭无法两头兼顾。崔校长了解到她的困难后,特意允许她每周可以用半天的时间回去看望孩子。对于这样人性化的管理,不但感动了她本人,其他老师也感到欣慰。这位老师把有效的工作时间运用到了极致,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工作处处走在前面。学校还做出一项规定,家有老人或年幼孩子的老师,每月可以享有两天的亲情假,方便教师的尽孝与人情应酬。在李高小学,如果是教师为父母过生日来请假的,学校领导会凡请必允,并送上祝福。这些看似细微之举,却让老师感觉到温暖,更把心思用在了工作之上。教师工作中要求家访学生,而崔校长也经常到教师家进行家访,这让教师和校长之间敞开了心扉,融洽了关系,既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了教师,又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打好了“感情牌”。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提升师生的生命力,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老师们的地位得以尊重,迸发出积极的工作热情,围绕教学目标努力工作。老教师王峰珍,系民办转正教师,没有多高的学历文凭,原来是北宋教学点的任课教师,并校后来到李高中心学校,她原本计划待上几年就退休了。但她看到崔校长为学校发展殚精竭虑,自己也得到应有的尊重,得知学校要办校刊《礼高》正需要一位创编时,就主动请缨,从组稿到编排,从校对到跑印刷厂联系出版,全由她一人承担,当《礼高》杂志创刊号被老师们争相传阅时,她心里满满的成就感,为自己还能为创办礼高文化宣传的第一窗口而自豪,如今校刊已出版了6期,期期都倾注着王老师的心血。紧接着,她又在崔校长的鼓励下,靠着一股子钻劲儿,创建并主办了礼高文化的第二个宣传窗口——公众号《礼高风采》,更及时、更方便、更广泛、更有效果地展示了礼高风采。王峰珍曾动情地说:“我今生最幸福的事,就是遇到了一位有教育眼光的校长。从教三十多年,从没有遇到像崔校长这样一心扑在教育上,一心想着孩子,一心想着学校的校长。他的行为让我感动,也使我不得不努力。这是我一生企盼的校长,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这几年李高学校的发展,让我看到了李高教育的希望,我要用我不太多的工作时间,尽可能帮助他多做一些事情。”在生命被看得见的教育工作环境下,这样的老师又岂止是王峰珍,任雅丽、毕苗、路璐,荣杰,栗秀丽等等许多老师,都是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能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师。
关心生命,首先是关心教师的成长,周例会上,崔春震多次要求老师们要多读一点书,多写一点文字,多反思一点。一个人做到这三点,将有利于一生的发展。对于老师来说,更需要多读书,多反思!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成长,才会进步,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完美的育人者。他提倡老师们买书看书,如果能真正看了,能把书中的内容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有收获了,他就给出买书的钱。这样的良苦用心,已经超出了校长的管理范畴,分明是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学习、进步,分明就是家长的所作所为。久而久之,教师们养成了多读书、勤思考、善总结的习惯。老师们晚上对每天的工作进行回顾,写出“每日一得”用微信发给崔校长,崔校长不管多忙,不管多晚,都要仔细阅读每位老师的所思所得,并给予认真回复,对于成绩给予肯定,对于创新予以鼓励,对有心结者予以排解,对于困惑者提供思路……久而久之,从校长到同事,从微信好友到良师益友,一步步获取的是老师们的信任,是工作的动力,是全校老师的凝聚力。吴煜航是一名90后的年轻教师,小伙子性格阳光,多才多艺, 2020年10月毕业后来到东李高寄校担任语文教师并兼任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两年时间就被校党支部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不但工作成绩优秀,还勤思好学,敞开心扉向校长请教、交流,崔校长循循善诱,言之谆谆,看到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堪当大任的好苗子,就大胆培养,给他压担子,让他担任政教处主任。如今小伙子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成了学校工作的左膀右臂。
一度时间,当看到个别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时,崔春震及时在微信群里发文,阐述自己对生命教育的思考:“课堂上,不管是感动也好,悲伤也好,愤怒也好,还是喜悦也好,这些都是情绪的表达,有情绪的表达,就有生命力。愤怒也是生命力,最可怕的就是死气沉沉。他提出的生命课堂和生命教育并不是空的虚的,不是为了走形式和哗众取宠的。只要是一个好的课堂,它总会吸引学生,总会打动学生,总会使每个学生眼睛放光,表情专注,发言踊跃,思考积极。课堂形式可以是多样,关键是要抓住教育的一种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成人”,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人去看待,要利用一切生命元素。教材和读本不是死的工具,而要当作一个道具,当作一个生命元素来看待,因为它里面的主人公以及作者都是有生命的。把自己融入课堂,先点亮自己、感动自己、燃烧自己,再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学生的生命,这样你就有了一束光,这一星点的光亮,就会成为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焰,整个课堂就会燃烧起来,就会噼啪作响,就会膨胀,这就是作为点亮者的老师的使命,这就是整堂课生命力喷发的状态,这就是高效课堂的状态。教室里面的所有的生命元素都可以利用,当你的生命融入进去的时候,当你不是你的时候,作为高效课堂的组织者,炉火纯青地运用生动夸张的表情、俯仰灵活的身体、抑扬顿挫的声音、惊恐调皮的眼神、张牙舞爪的动作、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因你或慷慨激昂或泪流满面或义愤填膺或理智思考……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珍爱生命,这只是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前提。珍爱生命只完成了生命的存在,而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生命的绽放,那种蓬勃,那种燃烧与辉煌,那有生命力的极度的绽放,这才叫生命教育。所以生命教育是要激发每个生命的无限的潜力,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性,这就是生命力。这种生命教育体现在过程中就是用生命去融入生命,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用生命去激发生命。当你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当你发光的时候,你怎么能看到黑暗呢?你怎么能看到猥琐呢?你怎么能看到阴暗面呢?所以说当你点亮生命的时候,肯定会珍爱生命。”当看到老师们加班加点地辛勤工作,崔春震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老师们工作积极性很高,为了李高教育,想方法,讲策略,对优等生加餐,对学困生一对一辅导,对全体学生反复指导,关爱有加。担忧的是老师的身体。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成绩有了焦虑心理,中午不睡,晚上睡不着,担心害怕,成绩不好怕丢脸。有羞耻心是好现象,说明有责任心,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先照顾好自己,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他又在微信群里呼吁:“我提倡幸福教育。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悟到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奋斗的幸福才行,如果有焦虑、不安、害怕等等思想存在,甚至影响了老师们的身体健康,这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咱们学校的理念背道而驰,是我不想看到的;要有正确成绩观。成绩是教育的成果体现。但分数不是唯一衡量教育成绩的标准;要重过程,轻结果。产生焦虑的原因是太看中结果。其实,放松心情,放开心态,注重解决过程中的问题,以问题做导向,从解决一个一个问题入手,感受解决每个问题后的喜悦和快乐,感受每个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成功和幸福,就会避免焦虑。每天都进步,每天都成长,每天都满意,每天都幸福。结果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成绩不好也不行。再说抓住了过程,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这就是成绩呀。一次考不好又有何妨呢?努力了,成长了,体悟了,也就不留遗憾了。你的付出人人都可以看到,不要以一次的考试成绩论成败;要有长远目标,有远大理想。但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要走踏实,要填平脚下的坑洼不平,要清除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在填平清除中体会成功带来的小快乐,小快乐多了,最终就会汇聚成大快乐大幸福。不要一味地追求大目标。先把目标分成一个一个小目标,逐一攻克;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小问题,逐一解决。这样,保证了自己的心情和身体健康,又提高了效率,还感受到了幸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崔春震在李高工作,家还在常村矿,一星期都难得回一次家,女儿每周能见到他一次,都成了奢望。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已经到了忘我的境地。立冬的晚上,女儿打来电话,一句问候,让他从耳朵一直暖到脚跟,感觉到了女儿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可他的心思,还是在学校的发展上。他在日记本上写到:“展望未来,五年规划,前景可期;乡村教育,传统奠基,红色培根,特色鲜明;安全不懈怠,诗词润心田,劳作健体魄,礼仪挺脊梁,书香养心灵,文章显精神,信仰树心中,奋斗不止步。”“抓住了教育的根,也就是'成人',把教育看作是师生以及涉及到的所有生命碰撞、交融、吸收、接纳、创造的过程,采取‘让生命看得见’的方法,定会解决掉遇到的任何教育问题,实现生命的完美绽放。这样的教育,老师充实、幸福,感受到获得尊重的快乐,工作有奔头、有希望,干劲十足;学生体悟到成长的价值、拔节的快乐,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理想远大、动力十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共产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正在李高进行;这样的学校,就是现在以及未来的李高。”
夜深人静,崔春震独自漫步在校园里,初冬的小雨刚刚停下,校园内安详肃静。办公楼前,翠柏挺拔充满活力,十丈树,百丈根,正如李高学校的现在,扎根书海,汲取知识,以满腹豪情去实现李高的教育梦。他的目标是,在“礼高”文化的引领下,努力办成一所有农村特色、学校特点的乡镇一流标杆学校,让这所学校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乐园。
编辑:郭鸿雁
审核:李旭平 白冰